民建丹东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积极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丹东市目前共有21个街道、64个乡镇、214个社区、668个行政村,截止目前所有街道和乡镇已全部建立基层劳动保障所,社区和行政村已全部设立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站。我们对全市各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标准做出了统一规范,统一机构名称牌和所(站)工作职责牌,规范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公开各项工作制度,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能及时为失业人员提供各种用工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整合形成覆盖全市的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我市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运行顺畅,为了适应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我们又在全地区选取了15个街道(乡镇)进行试点,建立了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站,拨专款为基层服务站配备相应的终端自助服务一体机及其它网络设备,为基层群众办事提供方便。
二、创新建设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试点县和试点区
2021年11月,丹东市在全省率先创新建设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试点县和试点区。建成了覆盖城乡社区村屯的“4+X”就业服务网络,“4”是指,4级纵向联动网络:市级指挥舱、县级指挥部、街道(乡镇)保障所、社区(村屯)服务站。“X”是指,若干个横向服务支点,也就是我们现已配备的2816名网格员。建立了数据上传、业务上传、任务下派3个机制,将全市就业重点业务和就业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员职责,确保每个楼栋、每个村屯都有一名网格员提供就业服务。我们开发了“1+2+3+4+N”智能型就业服务平台,每月网格员采取入户走访、电话调查、楼主微信群、早晚社区居民空闲时间“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采集所在网格社区居民就业基础信息,通过网格员工作端实时上传到智能平台,自动汇总生成本地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服刑死亡及退休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13类人力资源台账,实现了就业底数动态管理。网格员通过平台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就业需求,精准提供政策宣传、就业援助、创业指导、职业培训、岗位推介等就业服务。同时,群众办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简单就业服务,不用再到县区就业服务机构,由网格员直接受理或引导到所在社区(村屯)服务站提交材料即可,经服务站初审,通过智能平台上传到街道(乡镇)保障所复审,再上传到县级指挥部录入省级就业系统,实现全程信息化经办、电子化档案、家门口服务。
三、全面推动“舒心就业”服务进基层
2024年,我们按照省人社厅关于在全省加快推动“舒心就业”服务进基层实施意见要求,以推广凤城市、元宝区开展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试点经验为核心,加快推动“舒心就业”服务进基层。在现已设置的2280个网格、2816名网格员基础上全力推进“舒心就业”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建设,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开展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我们先后调研东港市、振兴区、振安区、宽甸县网格化建设情况,加紧推动推广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试点经验,目前这四个县(市)区已经开展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网格化工作,正在开展入户走访、信息采集工作,整合各类人力资源台账,打好就业底数基础,同步开展“县级指挥部”系统平台建设及与“市级指挥舱”平台对接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4+X”就业服务网络模式,高效利用“1+2+3+4+N”智能型就业服务平台,全力推动“舒心就业”4项基础功能和4项进阶功能落地。凤城市将“零工爱心驿站”设在社区(村屯),围绕社区(村屯)周边覆盖群体大多为城镇大龄人员、乡村剩余劳动力特点,常态化发布“短零工”用工信息;元宝区整合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构筑覆盖城乡的网格员服务网,对街、镇“零工驿站”进行不断优化,同时与“文明驿站”等志愿服务实践点进行对接共建,形成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舒心驿站”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振安区推进“舒心就业”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常态化工作机制,在高校、社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人社政策宣传、职业介绍指导及企业招聘信息等“舒心就业”服务活动。同时,通过开展青年创业活动的形式向创业者们宣传创业场地补贴、创业带头人、创业培训等创业政策,深度挖掘创业典型,力求形成以点带面的宣传效果;东港市设立企业就业服务站,实时摸排新开工项目和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实行“一企一策”用工对接,提供24小时用工保障;宽甸县实行网格式互联互通,为全县劳动力搭建了稳就业促增收工作平台。在县镇两级设立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村级设立就业服务工作站,依托县级智慧人力资源市场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联通、服务保障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在社区公共就业网格化服务的推动下,我们已建成丹东市“舒心就业”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28个。通过电话、走访、微信等方式入户调查20.58万户,“一对一”宣传就业政策、推荐用工岗位、引导参加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培训6期班,培训人数300人;采集各类人力资源就业失业信息和就业需求,建成人力资源台账9个,采集人力资源信息35.93万人,排查社保待遇冒领107人;推动人才交流服务和新业态领域就业服务下基层,充分利用社区(村屯)现有办公地点、小区广场人员聚集地,开展政策宣传咨询、用工岗位发布、用工对接活动245次,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指导、社会保障、法律咨询、伤害预防等服务,助力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受理就业困难人员申请1134人、群众诉求372个,实现了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100%得到帮扶,其中有就业意愿的90%以上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四、拓展宣传渠道,实现就业信息全覆盖
针对不同服务群体,为保证多渠道办理、多元化服务。我们开通了“丹东就业”抖音直播带岗平台,每月一位人社领导走进“丹东就业”直播间,推政策、带岗位。全市通过“丹东就业”抖音号开展直播带岗活动207场,人社领导进直播间76场,累计线上互动80万人次,全市9个直播带岗平台,累计粉丝18.3万人,通过抖音账号播放招聘信息347期,企业宣传视频164期,政策宣讲活动53期。为进一步扩大我市就业宣传面,我们还定制了1万件就业宣传T恤衫,统一印刷“丹东市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和“丹东就业抖音号”二维码,免费向高校毕业生、驻丹职业院校学生、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农民工及社区居民发放;印制4万册《丹东市人才引进政策摘要》《丹东市就业惠企惠民政策清单》,通过“携企入校”“百校千企”等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免费向高校、企业及毕业生发放。同时,通过市区多处繁华路段户外广告牌、车内电子屏,宣传“丹东智慧市场”“丹东就业抖音”及“丹东就业微信公众号”三个我市人才服务平台,打造“就业养老、丹东真好”“就业选丹东、幸福伴人生”引才留才品牌,得到了省人社厅和省就业人才中心的充分肯定。
五、建设全市公共就业实训实习示范基地
丹东市技师学院始终重视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与企业对接,多措并举,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模式,坚持共享双赢,努力尝试一对多的校企合作工作思路,使企业成为学生教育教学实习的基地,学院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的车间,初步形成了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学院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之间的零距离。目前,学院依托现有的实训基地优势开展校内实习实训,与多家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并与多家企业在教学、就业等方面达成校企合作协议(订单教育),与与中车集团打造“订单班”,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进入央企就业;与天津惠通海员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订单班”,统一培训海员知识和相关技能,考取海员资格证书可上船实习,实现高薪就业;与大连今嘉船舶有限公司共建“冠名班”,学生毕业直接进入该企业就业,并择优免费推荐到日本研修;牵手中航空港教育集团创办航空服务和铁路客运服务专业,毕业后推荐到北京首都机场等全国各大机场及铁路局工作;牵手广东度才子集团,实力打造软件工程师辽东训练基地,优秀毕业生可去华为任职。近几年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共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人才。
同时,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积极推进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本项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拟新建综合实训楼5300平方米,实训楼(一)总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四层框架结构,其中:一层面积1000平方米,为新能源汽车操作间;二层面积1000平方米,为电焊专业培训操作间;三层面积650平方米,为电工专业培训操作间;四层面积650平方米,为技能鉴定中心、办公室4间。实训楼(二)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四层框架结构,其中:一层面积500平方米,为中餐实训室、操作间、食堂;二层面积500平方米,为西餐实训室、操作间、食堂;三层面积500平方米,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间;四层面积500平方米,为培训人员宿舍。购置新能源汽车专业设备、电工专业设备、电焊专业设备、酒店服务与管理设备、技能鉴定中心设备、烹饪面点专业设备,合计购置设备96套。此项目估算总投资2500万元,申请中央预算资金2000万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500万解决,目前已完成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
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