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3-17号《关于缓解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5-19

朱新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缓解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人才引育

1、一是落实鸭绿江英才计划。启动事业单位副高级人才引进工作,出台引育博士研究人员服务管理办法,挂牌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引进高层次人才25人,完成全年省指标250%,同比增长56.25%,为37名博士发放工作和住房补贴132万元。落实名校优生、高校直招等15项人才引进政策,发放“名校优生”住房补贴20万元。二是开展“万名学子留丹来丹”专项行动。在人才办领导下,会同市直6个部门出台了驻丹职业院校学生留丹就业创业奖励办法,审核通过了2所院校(机电学院、市技师学院)和6家企业(丹东隆强科技有限公司1人、丹东中智精工科技有限公司5人、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人、丹东克隆集团2人、丹东东方测控有限公司1人、孔雀表业11人,共22人)的奖励申请共计3.2万元;会同5个部门制定了“万名学子”留丹来丹就业普惠性人才政策兑现办法,青年人才来丹就业9000多人,同比增长超过20%。三是实施优秀人才评选推荐办法。健全高级专家评价政策,明确“兴辽英才计划”“鸭绿江英才计划”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一年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先报评专业技术三级岗,评选出三级岗专家28人。畅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评审出初级、中级、高级职称170人(其中,初级29人、中级职称65人、高级职称76人;含“一步到副高”1人)。我市3名专技人才获评省级“兴辽英才计划”优秀工程师,2人被省委向中央推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人选。

2、市科学技术局始终引导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联合行业上下游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我市3家企业引进的人才团队获得省“兴辽英才计划”“带土移植”团队立项支持,以“带土移植”方式柔性引进的人才团队加强了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宣讲和引导,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3、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结合工作职能抓好落实,根据《丹东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的实施意见》(丹政办发〔2017〕3号),把“与市内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无住房,毕业不满5年的新就业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保障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下一步,我局要认真落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积极配合做好人才安居保障相关工作。

4、以“春暖辽沈 惠企护航”为工作重点,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周”、“百日千万专项行动”、“寒暑假返乡高校毕业生”、“金秋招聘月”等系列活动,加大引才留才工作力度,以“大中城市联合招聘”、“万名学子留辽回辽”为工作契机,收集我市重点用工企业的岗位信息,将岗位带出去,人才引回来。

二、加强本地技能人才培训

1、一是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新格局。2023年市就业中心和技师学院分别与沈阳、扬州2所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全市3家技工院校与101家企业已达成合作,开展校企合作570人。2024年3月省人社厅、财政厅联合公布了2023年辽宁省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站项目建设申报结果。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胡国柱技能大师工作站”顺利获批,我市新增一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二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3年以来,市人社局统筹使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及失业保险金,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年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9万人次(其中企业职工1.08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资金1318.996万元。精准培养适合企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全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523人,拨付补贴资金共计130.75万元。

2、市就业中心和技师学院分别与沈阳、扬州两所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全市3家技工院校与46家企业已达成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815人,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7万人次,同比增长16.78%。三年来,通过直接考察方式直聘4名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到市技师学院任教,使市技师学院在国家和省级大赛频频出彩。2021年,在全省“技师杯”技能精英挑战赛中,我市获得金牌数量占全省40%,总获奖数占全省30%,其中,市技师学院卢太阳等选手包揽了“数控铣项目”的金牌、银牌和铜牌。2022年,在第三届全省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市技师学院7名选手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2022年,在全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108个赛项中,我市斩获8枚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奖牌得分排名全省第三。2023年,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市技师学院4名选手获得3个优胜奖,机电学院9名选手获得1个优胜奖。2023年,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中,市技师学院2名教师和2名学生分别获得职工组一等奖、二等奖和学生组一等奖、三等奖。其中,市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卢太阳的比赛被所有裁判围观,比赛录像被裁判长制作成视频,作为今后“课堂教学优秀教材”;在大赛闭幕式上,卢太阳代表获奖选手发言,各大央企高校争相引进人才卢太阳。我们还开展了丹东市第二届“手表制作大师”评选及表彰活动,表彰了6名大师人选,市委人才办给予每人1万元奖励。

3、增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种11个,新增社会评价组织2家,新增高技能人才4153人,同比增长42.8%;新增专业技术人才3170人,同比增长32.08%。2023年10月,丹东市第一期创业培训师资班正式开班授课,经人社部中国创业培训机构认定,授予26名学员SYB国家级创业讲师资格。这些创业讲师已在全市开展创业培训班25期,培训学员1250人,新增4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

三、加强就业宣传

随着直播带岗工作的顺利开展,市级账号“丹东就业”从去年的每月一场线上直播增加到今年的每周一场直播,分行业、分领域、高频次、小规模开展多种类型线上专场招聘活动,医药专场、科学仪器行业专场、劳动品牌专场等活动反响热烈,观众参与热情度高。除每周二的直播带岗活动外,每周四、周六播放探岗视频、政策宣传视频,每周一、三、五、日轮播企业招聘图文信息、线下招聘会信息,做到365天全年无休,天天都有更新,内容多样化、日常化,让就业服务工作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横向纵向扩大宣传规模及样式。

四、强化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1、抓好劳务品牌建设工作,推动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进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为切实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加快我市劳务品牌的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和壮大升级,促进我市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辽人社〔2022〕1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中心高度重视劳务品牌建设工作,多措并举,将劳务品牌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了我市劳务品牌建设工作零的突破。

2、制定关于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服务对象、活动内容。充分了解区域内民营企业的用工现状和招聘需求,广泛收集招聘岗位信息,确保岗位真实性、有效性。积极开展调研走访、政策宣讲、招聘对接等服务。

 

 

 

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5月19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丹东市人社局